免费配资炒股入配资平台 2万场宣讲覆盖8000万人、23万户农房改造……解码南粤乡风“变形记”的六个关键帧

发布日期:2025-04-11 21:15    点击次数:164

免费配资炒股入配资平台 2万场宣讲覆盖8000万人、23万户农房改造……解码南粤乡风“变形记”的六个关键帧

祠堂里的“音乐党课”让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,“云祭扫”服务平台推动传统孝道焕发新意免费配资炒股入配资平台,23万户农房改造重塑岭南乡村风貌……行走在南粤大地,文明新风吹拂乡野。

近年来,广东以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为抓手,从改善人居环境到培育文明风尚,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。全省建成2.8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,超3000家长者饭堂托起幸福“食”光,136条文化文物游径、39条美食旅游精品线路、20条红色及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带火乡村旅游。文明新风的种子在这片热土上向阳生长,一幅既有现代文明、又留得住乡愁的南粤乡村新图景渐次展开。

关键帧一:理论扎根

宣讲矩阵让创新理论润心田

党史金句传诵、现场拉歌比拼、全体合唱、党史故事讲解……一场场别开生面的音乐党课在新会人民会堂举行,现场气氛热烈,欢呼声、掌声此起彼伏。

音乐党课是江门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精心培育、大胆创新的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宣教品牌,也是江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生动实践。它打破了“一人讲、大家听”的传统模式,使党员群众在充满侨味和趣味的课堂中,学习红色经典,传承革命精神。

聚焦农村所需、百姓所盼、群众所惑,广东着眼增强基层宣讲的感染力吸引力,不断创新形式和拓展载体,持续培育和擦亮江门“音乐党课”、肇庆“肇城宣理”等20余个基层宣讲品牌。

群众在哪里,文明实践活动就跟进到哪里。近年来,广东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力度,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为重点,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深入一线、扎根基层的优势,有效探索打通基层宣讲“最后一米”路径,先后开展宣讲活动2万多场次,惠及群众8000多万人次,让党的创新理论传播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来自各地不同行业、不同领域的宣讲员从一线取材,用生动有趣的话语讲述“热气腾腾”的故事……广东坚持开展宣讲与培育宣讲骨干相结合,通过各地高校马院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结对共建,共组建“百千万工程”宣讲团、好人宣讲团、青年宣讲团等2000余支,形成了“思政教师+理论骨干+百姓名嘴”的宣讲矩阵,农村宣讲队伍进一步壮大、覆盖到基层一线。

关键帧二:新风解码

移风易俗推动文明乡风沁民心

一纸婚书,喜结良缘;两情相悦,共赴白首。在亲友和街坊的见证与祝福中,新人们身着传统中式婚服,齐聚荔湾湖公园,行“却扇礼”“三拜礼”“结发礼”“合卺礼”等仪式,许下爱的誓言。

广东深入推进婚俗改革,加强全国和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,大力推广新式婚礼,组织简约而富有仪式感的集体婚礼、音乐婚礼等。像广州实施“12345”婚俗改革五大工程,创新推出“花城有囍”和“花城有爱”两大品牌,提供整合式、一体化婚俗服务,实现婚俗改革和“甜蜜经济”互促互进的良好局面。

中午时分,惠州市惠城区惠民九如康养中心长者饭堂热闹起来,老人们陆续拎着保温袋、拿着饭盒来到他们的“老地方”。猪肉炒豆角、胡萝卜炖鸭、蒸水蛋、菜心……饭菜的香味弥漫在宽敞的大厅中。

惠民九如康养中心长者饭堂是广东各地推动长者饭堂建设的缩影。广东大力营造孝亲敬老的社会氛围,广泛开展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“敬老月”、“九九重阳”全民健身等活动,全省建成长者饭堂超3000家。

此外,广东制定实施《推动殡葬移风易俗宣传教育、树立文明新风十项工作举措》,全面施行免费殡葬7项基本服务,大力推行海葬、树葬等生态安葬,节地生态安葬率超63%。推出“云祭扫”服务,群众可通过线上献花、寄语等方式缅怀逝者。

以时代新风淳化文明乡风,广东大力倡导“重意不重礼”“讲心不讲金”的优良传统,蛇年春节期间推动小额红包、开门利是等习俗融入各类春节主题文化活动,策划推出相关短视频、评论、网络话题等报道2000余篇,网络总浏览量近1亿,广东“过年红包图个好意头,拒绝比阔!”等风靡全省、扩散全国,“讲心不讲金”文明风尚蔚然成风。

同时,广东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生活,推广茂名“有喜事来种树”、汕尾“红事一碗茶、白事一碗粥”等新理念,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通过现代文明方式庆贺喜事、践行文明。

关键帧三:生态画笔

4.95万个“绿岛”串起乡村风景线

干净整洁的街道村路、别具风情的农房、山清水秀的田园景色……走在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街道,浓浓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。“永和街换了新模样,家乡越来越美了。”在永和镇开了几十年早餐店的邓老板直呼。

广东狠抓生活垃圾清理、农村改厕提升、生活污水治理、“三线”整治,以“清洁乡村、净美家园”为主题,广泛宣传村庄清洁行动成果,全省创建美丽宜居自然村近12万个。

为了让乡村有景观有韵味、有颜值有气质,广东各地聚焦文化传承,强化农房设计指导,在乡村景观设计、风貌塑造中充分体现岭南文化内涵和美学追求,出台《岭南新风貌·广东省农房设计方案图集》,建立驻镇(村)设计师制度和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基地,完成农房风貌品质提升约23万户。

广州迳下村化身科创绿美“黄埔样板”,推窗见绿取代往昔荒芜;茂名沙垌村巧融生态文化,绿美庭院错落有致;韶关市武江区山蕉村充分利用空地见缝插绿……广东聚焦生态文明,大力倡导绿色生活,结合“三清三拆”工作,扩展利用空间开展植绿增绿,累计建设绿美生态小板块4.95万余个;推进装配式农房、光伏农房建设,2023年至今全省共建设改造绿色农房约1.4万户。

关键帧四:活化阵地

打造文化空间激活乡愁基因

乡村振兴,乡风文明是保障;文明乡风,移风易俗是关键。

一壶清茶,几条板凳,面对面,谈谈心……在湛江市坡头区一间小小“铺仔”里,村民们围绕村里公共环境、惠民工程、村民自治及近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,形成集体意见。这里不仅蕴藏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情味,也满载着浓厚的乡味乡愁。

近年来,坡头区充分利用散落在村里的“铺仔”,统一风格、升级打造“咱村铺仔”乡村治理平台,赋予“铺仔”政策宣讲、村民议事、文化休闲、暖心服务、文明积分超市等功能,强化了乡村内部治理,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让传统“铺仔”焕发现代治理生机。

广东积极发挥全省2.8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功能作用,先后打造文明实践带、文明实践综合体、文明实践街区15个,建成湛江“咱家铺仔”、河源“东江小寨”等特色阵地2.4万个。惠州博罗成立全省首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联合会,有效调动社会力量、资金等参与文明实践。

广东地域广阔,广府、潮汕、客家等文化在这里交汇,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和节庆活动。为不断优化文化供给,广东实施党政机关、文艺院团、国有企业与文明实践阵地结对共建,广泛开展“我在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”“文化进万家”“全民阅读”等文化艺术普及活动,组织举办“岭南文脉·薪火相传”“道德春联进万家”“艺美课堂”“乡村歌手大赛”“经典诵读”等品牌活动,开展客家山歌、醒狮、英歌舞、龙舟赛等特色民俗活动10万多场次。

如今,21个地级以上市岭南书院建设已经实现全覆盖,广东以岭南书院为引领,以5000家新华“悦读空间”等各类共享新型文化空间为带动,整合图书馆、书房、书吧等阅读资源,初步构建起“书院+书房+书吧”城乡阅读新模式,打通书香社会、书香乡村运作肌体和血脉。

关键帧五:活力焕新

136条游径解锁文旅方程式

入夜,东莞市虎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热闹非凡。一堂摄影大师课、一场“国潮”走秀和歌唱表演、一个丰富多彩的“文明夜市”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。“逛了一圈,拿到不少纪念品,收获颇丰!”从广州来东莞旅游的陈先生欣喜地表示。

文旅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。近年来,广东突出文旅融合,以产业兴旺提振文明乡风,实施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,进一步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兴旺发展。

此前,广东出台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建设指引(试行)》,重点打造首批10个特色镇实现以点带面,培育5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(镇)、259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、30个乡村研学旅行特色村。

文旅品牌塑造与传播是吸引流量与关注度、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。广东推动各地打造具有岭南特色和竞争力强的乡村旅游品牌,精心设计了136条文化文物游径、39条美食旅游精品线路、20条红色及非遗旅游精品线路,支持80个村获评A级旅游景区,持续推动环南昆山—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同时,广东推动发展乡村旅游+历史文化、红色遗址、研学体验等文旅新业态新模式,大力发展乡村自驾游,推出约百条四季自驾旅游线路;出台促进乡村酒店(民宿)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,制定全省乡村酒店和乡村民宿等级评定划分标准,全省民宿经营主体数量持续增长。

关键帧六:榜样辐射

文明之花绽放岭南乡土

“这是蔡结容,31年‘无人收银’的早餐店老板;这是许世彬,被称为‘献血状元’;这是莫才好,长者随叫随到的‘好女儿’……”走进佛山好人馆内,许多游客驻足了解佛山好人的故事。

一人兴善,万人可激。广东实施“礼在广东”道德培育工程,深化农村道德典型选树,擦亮“广东好人”发布品牌,去年以来共推选乡村地区身边好人89人,推动各地建设好人馆、乡贤馆、道德长廊、名人文化公园,开展慰问困难身边好人活动18次,崇德向善氛围愈发浓厚。

选树典型更要彰显典型榜样的力量,广东高规格举办“榜样的力量·做新时代文明人”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好人盛典、2024年“广东好人”发布暨文明实践成果汇报和“微文明之星”致敬礼活动,创新全媒体好人故事宣发、传播及话题设置模式,各级媒体网络平台总触达量超1亿人次,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见贤思齐、择善而从。

在中国第一座以劳务工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穿越时光之门,近距离触摸城市发展的脉搏;在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基地化身小检测员,零距离探寻“舌尖上的安全”……从课堂内走到课堂外,深圳以“行走的思政课”为教学方式,通过“展—研—教—学—创”模式延伸实践触角,组织青少年走出学校,多元的地方文化、火热的生产一线成为未成年人的学习新空间、成长新天地、实践新平台,也成为深圳青少年思政教育的“行动密码”。

广东广泛开展文明家庭、五好家庭、最美家庭、“好医生”、“好媳妇”、“好公婆”等评选评议活动,深入开展“文明润校园 助力‘百千万’”活动,“岭南童谣”、深圳“行走的思政课”、汕头“同在阳光下”、韶关翁源“岭南乡村少年诗歌大会”等一批德育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。

为全方位多角度讲好新时代文明乡风故事,广东用好《文明与法》《文明观察》《新时代文明实践巡礼》等专栏,上线“广东民声热线”直播访谈节目(移风易俗专题),在广州珠村、佛山祖庙分别举办“情满七夕 德润天河”“欢乐中国年”等“我们的节日”全国主题示范活动。

以文化之“魂”塑形,以文明之“治”赋能。现如今,广东以“小切口”带动“大变化”,推动全省乡村环境面貌持续改善、文化生活日益丰富、移风易俗蔚然成风,探索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,让党的创新理论春风化雨,让乡村文化生生不息。

南方+记者 马瑞婕免费配资炒股入配资平台